- 欢迎访问湖北中医药大学成教辅导培训网!主要为成人高考考生提供资讯服务,及培训辅导,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官方报考信息以湖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官网为准。
- 咨询电话:027-86646545
张家港高级中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考试卷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请将第Ⅱ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将第Ⅰ卷的正确的选项填写在第Ⅱ答题栏内的相应位置上。请同学们保存好第Ⅰ卷,只交第Ⅱ卷。
Ⅰ卷客观题(75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D.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未雨绸缪“这一说法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3.2004年秋季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文化年。中法两国主张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表明
A、 外因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C、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D、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4.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一分为二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得主刘翔的宿舍里挂着这样的名言:“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这说明一个人要实现人生价值需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良好的社会条件
C、按客观规律办事 D、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6.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脸谱是京剧的特色,演员脸上不同颜色以象征角色的不同性格和品质。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气性耿直。这一特色
A、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产生于艺术家的智慧和科学想像
C、是源于客观实在的艺术抽象 D、是对人类性格和品质的真实反映
7、江泽民访美期间在布什图书馆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和而不同”的重要观点,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而不同,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
A、矛盾在一种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宋代诗人苏轼《水调歌头》中有这样一句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据此回答8—9题。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告诉我们
A、事物的发展总是不断重复的 B、新事物与旧事物总是不断重复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 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绝对的
9.“此事古难全”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缺点和优点 B、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矛盾双方的对立总是有条件地存在 D、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10.生活在一个高朋良友的圈子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混迹于一个坏人成堆的圈子里,久之,自己也一同堕落。这种看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联系
③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④有时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③④
11.“世人间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走,直领诗情到碧霄。”这首诗表明的主要哲理是
A、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实践是认识的一种来源 D、个人情绪会影响到事物的感受
据报道,由于干旱天气多年罕见,全国用电负荷攀升等原因,福建、浙江、山西、四川、贵州、上海、河北、广东等省市近段时期频亮缺电红灯,电荒再袭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2.原本属于电力消费淡季的冬季出现电荒现象,说明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矛盾的双方会依据一定的条件向相反方向转化
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④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表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 B、一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D、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14.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细表明人们
A、对天气变化的规律认识越来越精确 B、已经能控制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世界 D、只要认识了规律就能预测事物的未来
15.连续两年9%以上的增幅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利好,但也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隐患:一是高投入带来过热之忧;二是高能耗带来不可发展之患。这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任何事物都存在优点和缺点
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6.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综合分析了在轨卫星的运行规律和管理特点,仅用一年时间研制开发出了一套高智能化“卫星管理自动化系统”,有效保证了在轨卫星的安全运行。成功的取得和他们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从哲学角度看,他们的成功,是因为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③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④只要有苦干精神,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读下面漫画,该地区在资源开发中之所以这样做,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看是因为
A、 割裂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没有树立全局观念,缺乏整体意识
B、 割裂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没有发挥局部的功能
C、 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D、 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要求
18.“一切从原则出发”这个观点()
A、 正确,因为原则始终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B、 正确,人们总是要按一定的原则办事
C、 错误,因为原则有对有错,应从正确的原则出发
D、 错误,违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这一原理
19.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就()
A、 出发于“是”着眼于“实事”用力于“求”
B、 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用力于“求”
C、 出发于“求”着眼于“实事”用力于“是”
D、 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求”用力于“是”
20.某村原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的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领导的鞭策下,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村民们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支部。从哲学上看上述事实说明:()
A、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 认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C、 理论来自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
D、 要善于抓住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1.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问题上的分歧()
A、是否承认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B、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是否承认规律是客观的 D、是否承认规律是可以改造和利用的
22、2001年,科学家利用纳米技术将有关装置连接成为可以工作的电路,为未来诞生极微小但快速的分子计算机铺平道路,这充分说明()
A、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B、人能利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创造规律
C、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规律
23.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不断建立和完善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支撑民族、国家振兴的力量之源就会枯竭。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基础
B、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 事物之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4.近20年来的历史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闭关自守到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这主要说明()
A、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化
二、 不定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
25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从客观上看,这是因为
A、客观实际往往是多方面的总和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们的立场和知识构成不同 D、每个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26、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领导革命斗争的重要纪念遗址和纪念物,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有条件的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相互转化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7、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神灵?有人说:“信则灵,不信则无”这种观点()
A、最后会滑向唯心主义 B、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C、透过了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D、颠倒了主客观的关系
28、2005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但从目前情况看,仍然可以得出三个基本判断:一是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不会改变;二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三是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据此回答28-29题。
28.上述三个基本判断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主要矛盾一旦确定,就不会发生改变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 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发展
29.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一认识()
A、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了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C、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D、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0.拥有尖端技术的美国铱星公司的破产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好的技术,并不是指先进的技术,而是合适的技术,即符合自身资源条件,能形成比较优势的技术。这说明()
A、实践要以认识为指导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C、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事物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31.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发生的特大地震引发了一场特大海啸,在印尼、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劫难发生后,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尽快建立世界重大灾害预警机制。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D、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
32.“因地制宜”是作物栽培的根本要求,如果不看水土、气候等,盲目移植,那么其结果就必然导致失败。这说明
A、 利用规律必须坚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能改变的
C、 任何规律的作用都是有利有弊、一分为二的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为前提
33、200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后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一斗争过程表明
A、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C、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必然引起质变
D、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75分)
三、 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爱因斯坦说:“站在彼岸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像是一个永恒猜不透的迷,但是至少能部分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和思想。这个世界向我们招着手,正谋求解放——通向这座乐园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的道路那样坦荡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自己是可靠的。因此,我永不遗憾地选择了这条不平凡的道路”。
科学家深动的语言中包今了那些深刻的哲学道理。
35、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就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长期的保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是要从根本上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打结实。
(1)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2) 就“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请你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研究性课题,并简要写出选题的依据。
例:课题:税收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哲学依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有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 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1分,第37题10分。共21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36、(任选一题做答)(1)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发展就必须发展经济,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塑料袋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由于它造成了白色污染一直是城市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在2002年欧洲环保部门开展环保产品的评选活动中,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辨题: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利和弊的统一
37、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更加有所作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材料一:我国有13亿人口,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国人均占有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煤、铁矿石、铜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2%、25%、16.5%、4.5%、79%、42%、18%。我国资源利用率低,过量消耗资源,万元GDP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不足4%,而这年消耗的煤、石油、电力、钢铁、水泥分别占世界总消耗量的31%、7.4%、13%、27%、40%。
我国过量消耗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大气质量符合一级标准城市不足1%;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0.9%;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荒漠化土地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
材料二:《建议》提出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七项任务,其中第四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共享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说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哲学根据
39、南京某大型国有化工厂是一个国有企业,同众多的国有企业一样,一方面有质量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存在严重的社会负担,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新班子上任后,他们进行一系列改革。一是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的结构,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跟踪一代。二是狠抓营销,实施名牌战略,建立销售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精简管理人员,扩大营销队伍,他们还借鉴了外地模拟市场核算经验,使生产成本逐年下降。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厂利税连续三年以37%的速度发展。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了资本运营,先后在全国其他地区和国外办厂。他们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逐渐形成了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请问该厂是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的?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考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不定项选择题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三简答:
四、辨析
五、分析说明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考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B C D A C D C B B A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D C A D B D C C C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AB ABCD AD AC C BC BD AD ABCD
34、答:(1)“站在彼岸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是指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它像是一个永恒而猜不透的迷,但是至少能部分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和思想”是指当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后,认识过程并未结束只是一个层次、领域和阶段上认识,人类认识要不断地向前发展。
(3)“这个世界向我们招着手,正谋求着解放”是指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4)“通向这座乐园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的道路那样坦荡和诱人”是指从深度、广度和进程上讲,人的认识需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35、答:(1)①体现了事物是联系的,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② 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在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实际情况后作出的决策。
③体现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思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和关键。
(2)课题一:农村政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哲学依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课题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哲学依据: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重视量的积累。等等
36、(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能顺利解决其他矛盾。而次要矛盾解决的情况,可以促进和阻碍主要矛盾的解决。
(2)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发展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能为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这是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原理的体现,是正确的。
(3)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要坚持发展就必须发展经济,这把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发展,这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是片面的。
36(第二)(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分)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手(2分)利弊是矛盾双方,二者是对立统一的(2分)但不能说任何事物都是利弊两方面的统一,不同的事物其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不同的,利弊不是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存在的、它不具有普遍性。(2分)
(3)我们应该用矛盾普遍性原则分析塑料袋的利弊,但不能用利弊统一去看任何事物。(2分)
37、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分)
(2)俗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从这一角度上看是正确的。(3分)
(3)认为“一个人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更加有所作为”是片面的。身处逆境能否有所作为,关键看内因,看主观的努力。如能充分发挥文不对题能动性,不悲观、不消沉与逆境抗争则能有所作为,既“生于忧患”如消积悲观、放弃努力则无所作为。即“死于忧患。”因此关键看主观努力,能做到“生于忧患,更能“生于安乐“。否则“死于安乐”更会“死于忧患”。(5分)
38、(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实际来制定方针政策。②材料一中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资源相对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过量消耗和浪费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客观实际决策材料二中我党作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2)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友好型社会,是坚持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对待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②事物是普通联系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三者相协调。这是事物联系普遍性的体现和要求。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解决这一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和根本出路。
39、(1)该厂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建立营销网络,学习外地经验,到其他地区和国外办厂,坚持了联系的观点。
(2)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该厂出现亏损时,确定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担任厂长,进行改革。在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扩大营销队伍,狠抓营销,建立营销网络,实施名牌战略,同时加速新产品开发。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学习外地经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4)该厂加速新产品的开发,进行资本运用和股份制改革改造,促进新事物有成长壮大,体现了发展的实质,
(5)重视量的积累,并抓住时机进行资本运营和股份制改造,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质的飞跃。
(6)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该厂在困境而前没有等、靠、要,而是要积极改革,努力摆脱困境,迅速走上发展的道路。
真题
成考《教育理论》专升本真题
真题
成人高考高起专(理综)真题
真题
成人高考高起专(英语)真题
2023湖北成考报名免费指导
高起本真题
高升专真题
专升本真题